周厚健做出了正式回应:科龙宁愿退出市场,也不愿假装退出
本篇文章1734字,读完约4分钟
自海信参与收购科龙近一年半以来,周厚健首次向媒体做出正式回应。在总结收购科龙的得失时,周厚健说,没有激情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企业,但必须在激情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即“变得更强比变得更大更重要”,“变得真实比出名更重要”,“匆忙,不急于成功”。
周厚健打破沉默,承认收购并不容易
虽然海信收购科龙一事尘埃落定,但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在6日与首都媒体的沟通会上对此事并不轻松。
这是海信参与收购科龙近一年半以来,周厚健首次正式回应媒体。他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几乎拒绝了所有的媒体采访,部分原因是海信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更重要的是,既然科龙不能长期转让所有权,而且在法律上不属于海信,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尤其是因为这是一家上市公司。总的来说,我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几乎放弃了收购。"
一贯倡导良好管理和健康发展的周厚健承认,海信收购科龙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他介绍说,海信在2005年7月开始介入对科龙的收购。海信原本计划在年底完成收购,最迟在2006年3月底完成,但没有预期在一整年内完成所有权转移。出于这些原因,周厚健没有直接回答,但表示原因非常复杂。现在看来,如果海信知道这需要这么长时间,它就不会接受这次收购。他表示,在此期间,尤其是2006年3月,海信几乎放弃了收购,对收购几乎失去了信心。
“海信收购科龙的曲折过程导致科龙在恶劣的条件下又浪费了一年,这对科龙和海信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说到这里,周厚健皱眉,但说到最后的结果,他还是笑了。“令人欣慰的是,经过17个月的努力,截至2006年底,海信终于完成了国内家电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资产收购、最高的收购价格和最艰难的收购重组。”
"我宁愿退出市场,也不愿假装退出。"
如何化解收购风险是媒体记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一些记者甚至问,“如果科龙面临退市风险,作为大股东,海信会要求科龙处理财务数据吗?”周厚健简单地回答道:“我宁愿退出市场,也不愿假装退出。”
周厚健借此机会向媒体介绍了海信过去12年的收购过程。1994年至2000年:海信在6年时间里成功收购淄博电视机厂、辽宁金峰电视机厂和贵阳华日电视机厂,使电视机行业从小成长,逐步涉足信息技术、家电和通信,从单一的电视机发展到目前的多媒体、家电、通信和信息技术相关行业。自2001年以来,海信又用了6年时间先后收购了北京冰箱厂、南京冰箱厂、浙江仙客0+转让厂等企业,实现了产业规模的进一步增长。
对科龙的收购已经完成,使海信不仅成为电视销量第一,平板电视销量第一。如果海信、科龙和荣盛合并,冰箱市场销售额将在全国排名第二,空将在全国排名第三,成为中国第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在沪、深、港两地上市。
关于收购科龙的风险,周厚健直言不讳。他表示,收购海信科龙面临两大风险。一是收购资金支出带来的风险。二是收购后的经营风险。前者在我们决定购买时已经充分估计,而后者则取决于包括海信在内的各方的共同努力。
他表示,海信完成收购后,当地几家大银行非常支持科龙。他们中的一些人延长了他们的信用额度,一些人没有收回他们原本想收回的贷款,同时,他们中的许多人避免了罚息。供应商的信心也在逐渐恢复。海信派往科龙的管理团队将通过加强管理逐步解决科龙运营中的问题。
面对记者的提问,“你对科龙的未来有信心吗?”周厚健平静地笑了笑:“没有信心,我不会来参加这次会议。”
“安全第一”
谈到当初收购科龙的动机,周厚健表示,让企业做大的心理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这一漫长的收购过程对海信来说仍然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在总结收购科龙的得失时,周厚健说,没有激情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企业,但必须在激情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即“变得更强比变得更大更重要”,“变得真实比出名更重要”,“匆忙,不急于成功”。安全第一。
周厚健强调,“在接下来的六年里,像大多数中国企业一样,我们最大的考验是如何理性地抑制规模扩张的冲动,真正关注利润的规模。
据披露,2006年海信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30%。利税达到21亿元,同比增长46%。
然而,周厚健不同意这些数字。他告诉记者,完成对科龙的收购后,海信应该适当放缓步伐,使制造、研发与品牌相协调,走研发驱动、品牌驱动、成本互动的健康发展之路。
中国品牌综合网
标题:周厚健做出了正式回应:科龙宁愿退出市场,也不愿假装退出
地址:http://www.19w0.com/scfx/16155.html
免责声明:中国知名品牌信息网是以品牌排行榜为特征的知识性、研究型的资讯媒体,更新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知名品牌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