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旗舰店年底关闭,李嘉诚旗下的超市品牌再次在上海落败。
本篇文章1701字,读完约4分钟
李嘉诚旗下的香港最大超市品牌百强第二次击败上海市场。百佳超市上海旗舰店于2008年12月底关闭。
月底前关闭
最近,记者来到了国合路店,这是一家以低价促销的百强超市。商店前面有一张大海报,上面写着“清仓大甩卖,各种商品九折优惠”。原来的三层商业区已经缩小到三楼和一楼,三分之二的货架已经清空。
在百佳超市后门的停车场,几辆中型卡车和小巴在仓库入口处等待装货。百佳超市的调味品供应商表示,百佳已经通知供应商,如果货物在2008年12月28日前没有被取走,将被视为放弃货物所有权。
记者随后从百佳(中国)行政与公共关系部经理廖穗祥那里证实,由于“综合商业因素”,百佳将于2008年12月底前离开上海洋浦。她还强调,这并不意味着百佳超市会放弃上海市场。
百佳超市国合路店于2006年底开业,当时百佳超市与上海国合房地产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15年的租约,当年总投资为8000万港元。由于百佳隶属于李嘉诚和黄旗下,也是香港最大的超市品牌,其进入上海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
当时,百佳超市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冯延祖高调宣布,百佳超市是百佳在华东以上海为中心拓展业务的战略基地。未来三年,百佳计划在上海再开设8-10家大型超市。
然而,两年后,不仅百佳超市没有在上海增加新店,其旗舰店国合路店也面临关闭。
上海海滩的两场败仗
这是百佳超市第二次打入上海市场。
1994年,百佳超市打着李嘉诚行业的旗号进入上海。在鼎盛时期,百佳在上海拥有20多家门店,然后逐渐萎缩。2000年,百佳超市以“1元钱”的象征性价格将14家店铺转让给荷兰阿豪公司投资的顶级新鲜超市后,退出了上海市场。
"那时,大型超市还不繁荣,百佳超市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许多排名前100的进口食品对普通人来说太贵了,买不起。贝佳的家人很快就离开了。
现在,白家又输给了上海。《中国商报》记者从多次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金融危机对国内零售业影响不大。百佳超市倒闭的根源在于管理不善。
欧尚中国首席采购官塞德里克马希厄(Cedric Mahieu)告诉记者,事实上,在中国政府刺激内需的政策相继出台后,国内快速消费品的消费预期正在上升。该公司2009年在中国的总购买量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的相关监测数据也显示,金融危机爆发后,与家电、建材、百货等零售行业相比,以食品为主的日常生活用品消费并未大幅萎缩。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良表示,他目前关注的焦点是,一些在总部运营中受到金融危机重创的外国零售品牌是否会在此时撤出资金来拯救总部。
记者了解到,乐购(90%的股份)目前正在开展“史上最大规模的退货活动”,约30%的滞留商品将返还给制造商,以减少费用。
“在金融危机下,国内外零售品牌的策略很可能呈现两种极端趋势。”王良表示,为了拯救总部,一些企业正在尽最大努力减少在中国的支出,不可避免地会关闭一些仍处于市场培育期的门店。另一批企业意识到拯救总部的希望渺茫,“西方不照耀东方”,相反,它们在中国投入了更多的资本和精力,而中国市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
王良表示,香港零售业受金融海啸的影响比内地大得多。在承诺不在香港裁员后,相关企业必然会减少在其他市场的支出和投资。省钱的最有效方法是重组现有商店,并调整一些管理不善的商店。
李嘉诚的香港模式在Mainland China难以复制
与上海和华东的“水土不服”市场相比,华南的百佳超市发展得更好。百佳超市在中国大陆有39家店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中国南方的省市。
王良认为,作为百佳超市的“基地”,其在华南地区的物流配送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在华东市场,其近年来的单店经营模式使其在成本控制和供应商谈判方面处于弱势。
零供应关系专家黄晶表示,李嘉诚在香港地区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商业帝国,各行业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很难将这种模式成功复制到大陆。事实上,在除华南以外的大多数内地市场,百佳超市与家乐福、沃尔玛等外国零售品牌相比,在连接供应链和商业地产等上下游产业方面存在很大的“短板”。
http://www.ppzw.com/show_company_news.html
标题:白家旗舰店年底关闭,李嘉诚旗下的超市品牌再次在上海落败。
地址:http://www.19w0.com/ppjj/9750.html
免责声明:中国知名品牌信息网是以品牌排行榜为特征的知识性、研究型的资讯媒体,更新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知名品牌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邰方品牌店被封锁
下一篇:打造药品品牌应对市场竞争